2017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已经过去,接下来就要到2018年了,出国留学网为考生们提供了2018年出版资格考试初级基础知识点,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内容请关注我们。
2018年出版资格考试初级基础:编辑工作
编辑工作
作为出版工作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编辑工作,是指以生产出版物的精神文化内容为目的,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的一种专业性的精神生产活动,它是出版物复制和发行的前提。
一、编辑工作在出版工作中的地位
编辑工作在整个出版工作中居于中心环节的地位,这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贯彻出版方针的关键对出版工作基本方针的贯彻执行,主要体现于出版物的内容,而出版物内容质量的好坏,关键在编辑工作。编辑人员只有在编辑工作的各个环节严格把好出版物的内容质量关,才能防止那些偏离出版方针的作品流人社会。
(二)制订和实现出版计划的核心
出版计划是对出版方针的具体体现。制订出版计划的核心依据是选题计划,出版计划中的其他内容,都是根据选题计划作出安排的,都要围绕选题计划的落实来组织实施,而策划选题是编辑工作的重要内容。编辑人员要广泛且深入地了解和掌握社会需求、消费者心理、学术动向、创作力量、出版条件和出版物市场状况等,妥善处理好宏观与微观、主观与客观、重点与一般、普及与提高、数量与质量、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等各种复杂的矛盾关系,在这基础上策划出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切实适合社会和消费者需求的出版物。出版单位有了数量充分、结构合理的优秀选题资源,才能形成良好的选题计划,并进而科学地制订、及时地调整出版计划。
在出版计划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编辑工作也处于核心地位。作品只有经过编辑工作各环节的处理之后才能成为可据以制作出版物的原稿,进入出版物的物质产品生产阶段。编辑人员能否按计划及时.规范地发稿,所发原稿的“齐、清、定”状况和对出版物整体设计方案的拟定,以至对校样或样带、样盘等制作样本的修订等,都直接影响和制约着物质产品生产的劳动效率、生产成本和产品质量。
(三)提高出版物质量的主要保证
出版物质量是出版业的生命线。衡量一个出版单位的成绩与价值,主要在于它出版了多少真正经得起实践检验和时间考验,能够传之久远、影响深广的出版物。每种出版物的主题取向、学术水准和思想水平,以至语言文字质量,除受作者原始创作水平的制约外,主要取决于编辑工作的质量。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讲,编辑工作是出版物质量的主要保证。
(四)提高出版效益的基础
出版效益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出版业赖以生存和发展自身根本条件,它的好坏主要取决于编辑工作质量的高低。
社会效益主要取决于出版物的内容质量,而出版物的内容质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编辑工作决定的。编辑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包括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整理等,都对出版物质量的提升起着重要作用。出版物质最高,就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整个出版活动就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取决于很多因素,而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出版物的发行量。发行量能否提高,固然与发行工作直接相关,但从根本上说,出版物的内容切合消费者的需求是提高发行量的基础。所以,出版物发行量的高低,也主要取决于编辑工作的质量。
可见,无论是从社会效益层面还是从经济效益层面考察,编辑工作在提高出版效益中的重要地位都是显而易见的。
二、编辑过程
由出版单位主动组织稿件生产出版物的一般编辑过程,是出版工作实践中最为常见、也最为完整的编辑过程。按时间顺序的前后和工作内容的着重点,编辑过程可分成若干个基本环节,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一)编辑过程的基本环节
这里介绍的主要是图书和期刊的一般编辑过程各环节。其他种类出版物(如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的编辑过程也基本具有这些环节,但某些环节或先后顺序可能有所不同,或与其他环节交织在一起。
1.信息采集
这是编辑过程的起点,也是整个编辑过程顺利进行的保证。编辑要采集的信息是多方面的,其中与自己所编辑的出版物相关的信息尤为重要.应该予以长时期的、连续的关注,其他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也要给予必要的关心。这是因为,有些看似与当前出版工作无关的信息,很可能孕育着重要选题。信息与社会文化背景的联系越广泛、越深刻,它的价值就越大,编辑就越需要收集和利用。
2.选题策划
这个环节是编辑工作从酝酿到正式启动的标志,也是编辑过程中发挥编辑创造性,保证出版物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编辑将信息采集阶段获得到的信息,经过筛选、加工后,按照社会和读者的需求与本出版单位的专业方向,提出具体的选题设想,再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进行集体论证,决定是否列入选题计划。
选题策划涉及的内容很多,从确定出版物的名称到选择作者,从出版物的内容、形式设计到市场营销建议,从成本预测到时间安排,都要有比较周到的考虑。一份选题报告可以说是一种出版物投入生产前的蓝图。因此,编辑一定要认真而慎重地对待。
3.组稿
这个环节主要是为已经确定的选题落实作者。对作者的选择是决定选题能否成功的关键。通过一定的方式物色合适的作者,并向其约稿,是出版单位最通常的做法。如果现有作者队伍中没有合适的对象,就要用各种方法去寻找和发现新的作者。确定作者后,编辑要与之进行充分的交流,争取使稿件能够达到或超过策划选题时所设想的水平。有些带有某种纪念性的选题或围绕某一主题设计的选题,也可以用公开征稿的形式进行组稿。
4.审稿
这个环节主要是对稿件进行评价并作出选择。通过审读,编辑要对稿件的内容价值和表现形式等按照出版物的质量标准作出整体性的基本评价,并在此基础上作出选择:确有出版价值并且基本达到出版标准的稿件,可接受出版;没有出版价值或不适合由本出版单位出版的稿件,就不予接受出版;有出版价值但尚未达到出版标准的稿件,则在基本肯定的基础上,提出意见或建议退请作者修改、补充。
审稿是保证精神文化产品质量满足社会文化需求的重要环节,也是进行稿件编辑加工整理的前提条件。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三级审稿制度。一般情况下,担任初审的编辑是审稿的主要责任人,对稿件必须作出基本判断,责任重大。
5.签订出版合同
这个环节主要是依据法律规定,与作者协商后以书面文件形式确认出版单位与作者的合作条件,以共同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出版合同一般应在稿件经审读决定接受出版时,由责任编辑代表出版单位与作者协商后草拟,经出版单位法定代表人审核后正式签署。特别要注意出版合同中对著作权、肖像权、稿件质量、交稿时间、稿酬标准和支付方式等内容的约定,表述要准确明晰,以免以后发生纠纷。
期刊的编辑过程中一般没有“签订出版合同”这个环节。期刊出版单位一般以“致作者”“征稿启事”“稿约”“本刊声明”等形式与作者公开约定合作条件,而作者只要同意将自己的作品交给期刊出版单位使用,就视为接受出版单位的事先约定,合同关系即成立。
6.编辑加工整理
这个环节又称“加工整理”或“编辑加二”,主要是对经过审稿认为基本达到出版标准而决定采用的稿件,进行精雕细琢,力求进一步提高稿件的质量,有时还要自己动手撰写各种辅文。如果说,审稿的着眼点在于认识和评价原稿,以决定取舍或提出修改意见,加工整理则着重于完善原稿,提高质量。
加工整理是编辑人员发挥创造性、主动性的编辑工作环节,也是编辑人员显示功力之处。
7.整体设计
这个环节主要是根据已经定稿的稿件特点,从工艺、技术和艺术等方面对未来出版物的物质形态进行整体规划,并制订实施方案。它是出版物物质生产的依据,目的是使出版物成为集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于一体的、和谐统一的艺术品。
8.审定发稿
这个环节主要是将编辑加工整理完毕的稿件经审定后发往有关部门安排复制。编辑必须先将加工整理完毕的稿件进行整理,达到“齐、清、定”的要求。然后,随附各种必备的文件送交具备复审、终审资格的人员审定,并根据复审、终审人员的意见对稿件再进行处理,以保证其质量。经过终审审定并签发的稿件,才能发到总编室或其他部门,由技术编辑人员作必要的技术加工、处理后,再发往物质生产单位。
9.校样处理
这个环节是在开始批量复制之前,对即将生产的出版物的制作加工质量进行审核。稿件经排版后打印出的少量样张,称为校样,除供专业人员校对之外,还至少有一次校样供编辑、作者通读。编辑通读校样,要检查和解决原稿排版后出现的新问题,弥补编辑加工整理或审定发稿时的疏漏,还要处理作者的改动和校对人员提出的疑问。
10.样品检查
这个环节是对出版物试产品进行质量检查。这是出版单位对其出版物的最后一次质量把关。书刊印刷厂在完成复制以后,先装订若干本供出版单位检查的书(刊),称为“样书(样刊)”。责任编辑和主管领导检查样书(样刊)后,若认为合格,就可通知工厂开始成批装订;若发现问题。须请工厂暂缓装订并进行必要的处理(如换页或全部重印等)。
11.出版物宣传
这个环节是在出版物进人流通领域的前后进行各种宣传,以扩大其影响和发行量。就图书而言,宣传形式主要有召开新书发布会、通过新闻媒体介绍新书、印发宣传品、举办书评活动、召开读者座谈会、举行专题报告会、设计和发布图书广告、编印各类图书目录等。其中有的主要由编辑实施,有的由编辑配合出版单位的宣传、发行部门进行。期刊的宣传与图书的宣传大致类似,但因为期刊是连续出版的,在具体做法上有一些自己的特点。
12.反馈信息收集
这个环节是在出版物发行以后广泛收集市场和消费者、作者等各方面的反馈意见。反馈信息对改进今后的编辑工作和开发新的出版物品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收集反馈信息的方式有口头调查、问卷调查、摘录消费者来信或出版物评论等。
上述编辑过程的各个环节及其前后顺序,如图1-1所示。
(二)编辑过程的一些特殊情况
上面讲的是一般编辑过程。除此之外,在编辑工作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比较特殊的情况,它们会对编辑过程中的选题策划、组稿和审稿环节产生一定影响。
如果选题是由作者建议的,那么,组稿环节中的“选择作者”实际上在选题策划的同时就完成了。编辑要对作者提出的选题设计方案根据已经把握的信息进行审阅和综合论证,甚至还需要对其提出许多修改意见,以使之能够优化,然后再提交出版单位进行选题集体论证。这个过程实际上已经包含着审稿的部分工作内容。作者提出的选题经过出版单位集体论证通过后,虽然不必再选择作者进行组稿,但是编辑仍然需要与已经确定的作者联系、沟通。根据集体论证的意见努力使选题的设计能够进一步优化,并落实到具体稿件的创作,也就是说。组稿环节中一切旨在提高稿件质量的工作,仍然需要编辑去实施,从而努力使稿件有所优化。在作者交稿后,从审稿环节起的其他环节则与一般编辑过程相同。
对于不是由出版单位主动组织的稿件(如自投稿、推荐稿、引进稿等),审稿环节的部分工作需要提前到选题策划环节同时进行,即编辑应该先对稿件进行初步审阅,在把握其总体概貌的基础上判断选题价值并考虑是否可以再作优化。当选题经过集体论证通过并列人选题计划后,不会再有组稿环节,而是直接进入审稿环节,即编辑必须按照审稿的具体要求再对稿件进行全面审读、详细比较和分析,从而判断其是否确实可以接受出版或者需要作者再进行修改。
(三)编辑过程各环节的相互关系
编辑过程的各个环节,既相互联系,又互相制约。前一环节是后一环节的基础和前提,而后一环节又对前一环节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同时检验前一环节的效果。需要指出的是,前一环节不仅对接续的环节有直接的影响,而且对之后的环节同样产生重要的影响;同理,后一环节不仅检验相接的前一环节的效果,而且同样检验之前所有环节的效果。因而,出版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
1.信息采集与选题策划
信息采集环节的重要内容是采集与出版工作有关的各类信息,为策划选题打下良好的基础。选题的针对性、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信息采集的质量决定的。因此,信息采集要以选题策划为中心,而选题策划则要以信息采集为基础。
2.选题策划与组稿
选题是组稿的依据,组稿是选题的落实、完善和具体化。在组稿之前,选题只是编辑人员的构想,需要经过组稿,通过与作者的交流、讨论,对选题构想进行修改或补充之后,才可以具体实施。
3.组稿与审稿的关系
组稿工作直接影响审稿工作。认真做好组稿工作,不仅可以保证有充足的稿源,还可以提高审稿效率。如果作者人选不当,稿件问题很多,就会加重审稿负担,甚至被迫退稿或撤销选题。审稿是对前一段工作效果的检验,可以发现组稿环节甚至选题策划环节存在的问题,如选题方向的偏差、稿件在观点与内容上的缺陷等。
审稿可以判断稿件质量的高下,所以它又是决定后续环节能否继续进行下去的关键。如果经过审稿,认为稿件没有出版价值,该次编辑过程便到此终止。
4.审稿与编辑加工整理的关系
审稿和加工整理的关系十分密切。审稿是加工整理的前提。只有经过审稿决定采用的稿件才可以进行加工整理。加工整理则是审稿的继续,不仅能订正审稿时发现的差错,还能发现、解决审稿时遗留的问题。凡属内容、结构方面的问题,均应在审稿时及时发现,并在退修时提请作者解决。如果审稿不认真,原稿中遗留的问题很多,必然会加重加工整理的任务。
5.选题策划、审稿与审定发稿及其后各环节的关系
审定发稿及其后续环节,如校样处理、样品检查、出版物宣传、反馈信息收集等,也是编辑过程不可或缺的环节。它们与编辑过程的其他环节,尤其是选题策划和审稿,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选题策划与审稿的最终目的,是向广大消费者提供质量优秀的出版物,以满足广大消费者的精神文化需求,而审定发稿、校样处理、样品检查等环节,是保证这一目的得以实现的必要环节。通过这些环节的工作,使出版物的质量得以保障。出版物宣传是传播出版信息、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促进出版物广泛流通的工作。出版物的广泛流通又能实现出版物所含有的精神文化内容的广泛传播,这与选题策划和审稿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收集反馈信息既能对选题策划与审稿环节的工作质量进行检验,又能为下一轮出版物选题的运作提供参考依据,因此对选题策划和审稿有着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