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出版资格考试初级基础:编辑工作

  三、编辑人员的基本素质

  编辑工作的好坏与编辑人员的素质密切相关。要充分发挥编辑工作的社会功能.编辑人员必须具备并不断提高以下各项基本素质。

  (一)政治素质

  这是由社会主义出版工作的性质所决定的。不论是图书编辑还是期刊编辑,是文科编辑还是理工科编辑,是纸介质出版的编辑还是数字出版的编辑……首先都要懂政治、讲政治。要通过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严格遵守政治纪律;要不断学习法律法规,掌握有关的方针政策,严格遵守出版工作的各项政策规定。编辑要有基本的政治理论素养,要有正确的政治观点,能分清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什么是唯物史观、什么是唯心史观,什么是科学、什么是迷信。而且要能联系编辑工作实际,做好政治把关:工作。对涉及政治原则的问题,一定要保持高度警觉,善于及时发现和消除出版物稿件中的政治错误,杜绝导致出版物造成不良政治影响的任何失误。

  (二)思想素质

  社会主义出版工作应该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编辑和教师一样,都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具有文化的追求、科学的信仰、高尚的道德和美好的情操,应该思想进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一身正气。出版物的思想品位往往与编辑人员的思想素质有关。某些内容荒诞、趣味低俗的稿件,为什么有些编辑嗤之以鼻,而有些编辑却趋之若鹜?同样是改拟书名、编写内容提要,为什么有些编辑追求的是准确、得体和艺术性,有些编辑却把书名拟得暧昧、香艳,把内容提要写得充满挑逗意味?这里显然是思想素质在起作用。大量实践证明,要提高出版物的思想品位,必须首先提高编辑人员的思想境界。

  在我国的编辑队伍中,曾出现过像鲁迅那样为年轻作者呕心沥血的编辑家,出现过像邹韬奋那样全心全意为大众、发愤提高出版物质量的编辑家,出现过像叶圣陶那样一心耕耘、“俯仰两无愧”的编辑家……他们都在编辑工作中表现出了自己的高风亮节。编辑应该以这些前辈为楷模,继承他们的优良传统,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

  (三)文化素质

  这是编辑人员从事本职工作的专业基础。编辑工作是文化工作,编辑劳动是精神劳动,不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是不可能胜任的。

  编辑人员的文化素质,具有两个特点。

  1.知识广博

  除了基本的理论修养、扎实的专业基础、开阔的知识视野、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外,编辑人员的文化素质还应包括科学的思维方式、广泛的阅读兴趣和先进的学习方法。不具备些素质,编辑的文化素质就会因为知识的老化、思想的封闭而逐渐下降,知识范围就会从“博”变“窄”。

  开明书店的傅彬然曾把编辑比喻为“跑龙套”的,今天围绕着这位主角转。明天围绕着那位主角转,指的就是编辑应该具有很强的文化适应性。《汉语大词典》主编罗竹风称编辑是“杂家”,因为出版社不可能有像高等院校那样的专业分工,编辑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稿件,不“杂”是不行的。据有关统计材料,《鲁迅全集》中引证过的中外古今的图书有五百多种,涉及的人物有一千多个。不说整个中国文学,也不说现代文学史,单是一个鲁迅,就对编辑的知识结构提出了多么高的要求。

  作为以推进并服务于现代化为天职的现代编辑,其文化素质中还应包括及时跟踪了解快速发展的现代科学知识、一定的现代技术操作能力和外语能力。

  2.博中求专

  编辑在具备广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博中求专,以专促博,做到既博又专。编辑应是“外行中的内行,内行中的外行”。因为是“内行”,编辑与作者才能进行深度对话,才有沟通的基础;因为是“外行”,编辑才不至于有门户之见,从而对稿件可以作出比较客观的判断。要做到这一点,编辑就必须在业务上有自己的主攻方向,并在某一学科领域作比较系统的

  ,不仅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还要了解该学科的发展趋势。

  (四)职业素质

  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特点,对从业人员有不同的要求。所谓职业素质,是指在职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专业素养。编辑的职业素质包括出版理论修养和编辑实务经验,分别表现为职业追求、职业敏感和职业作风。

  1.职业追求

  编辑的职业追求是一种文化追求。编辑策划选题与组稿时,要按照消费者的文化需求,从文化选择的角度组织作品,而一旦获得有价值的组稿线索,可以“三顾茅庐”,甚至“程门立雪”,即使吃闭门羹仍不言退。在审稿和加工整理时,要按照社会对精神产品价值取向的根本要求,对作者创作的作品进行审识鉴别,筛选优化。为了使自己编发的稿件具有文化传播价值和文化积累价值,不惜在稿件中倾注大量的心血,身为无名英雄却充满工作的快乐,以作者的成功为荣。为了提高文化产品的传播效果,编辑更是充满了创新的欲望,从内容到形式敢于大胆变革,使出版工作出现不断创新的面貌。

  2.职业敏感

  编辑的职业敏感既是一种创造性敏感,也是一种市场性敏感。有了这种敏感,编辑在工作中就会处于主动地位,诸如对选题新生长点的捕捉、稿件质量的判断、营销的策划等,都会得心应手。敏感来自有准备的头脑。编辑具有的职业敏感,是对文化发展和市场变化作认真调查和积极思考的结果。

  3.职业作风

  编辑的职业作风是一种一丝不苟的求是作风。编辑工作是一项严肃的工作。凡是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员,都应该拒绝想当然,拒绝侥幸和浮躁,拒绝粗枝大叶。面对稿件,编辑要像战士进人阵地一样全神贯注。编辑要学会独立思考,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无论是审稿、加工整理还是处理校样(或样带、样盘),都不能放过一个疑点。编辑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发扬一丝不苟、字斟句酌、作风严谨的“辞海精神”。

  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编辑.以推动文化发展为己任,不计较个人的得失。

  四、编辑与作者、读者的关系

  由于图书、报刊等出版物历史久远,在长期的出版实践中,形成了一些特有的概念,“读者”就是其中之一。为了表述上的方便和对历史的尊重,在这里,我们仍使用“读者”一词,但其含义泛指各类出版物的消费者。

  编辑与作者、读者围绕出版物的生产、流通和消费,构成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做好编辑工作、提高出版物质量的关键之一。

  (一)编辑与作者的关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的出版工作,是出版工作者和著译者共同的工作,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关系。”编辑与作者的关系正是这种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关系的最好体现。编辑人员和作者具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即为读者提供质量优秀的出版物;其劳动具有共同的特征,即创造性地生产精神文化产品。因此,能够在情感上互相信任,在人格上互相尊重,在智力上互相弥补,在工作上互相合作。

  1.编辑离不开作者

  作者一般包括著作者、编纂者、选编者、译者、注释者、校订者等。

  作者是作品的创作者,是精神生产的主体,是精神生产第一线上的劳动者。没有作者不断提供各种作品,编辑劳动就会成为“无米之炊”,编辑人员的选题设计也就不可能顺利实施。从这一意义上说,作者和作者提供的作品,是编辑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尽管编辑人员并不只是被动地选择作者的作品,而是根据出版的方针、宗旨和编辑构思,主动地策划选题,制订选题规划,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编辑活动。但所有这些,不通过作者是无法获得结果的.,没有合适的作者,任何美好的出版计划都会落空。可以说,一个出版单位能够提供多少出版物,这些出版物的质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

  因此,作者劳动是编辑劳动的前提。编辑是离不开作者的,必须认真依靠作者,与作者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还要下功夫研究作者心理,特别是作者的创作动机与投稿心理,鼓励

  和激发作者的正确、合理的创作动机,注意防止不良创作动机给出版业带来负面影响。

  2.作者离不开编辑

  作者个人劳动的结果只有经过编辑的劳动,才能变成社会产品;没有编辑劳动的投入,作者的劳动结果就只是个人的精神成果,无法通过社会传播实现其社会价值。

  作者的创作活动.有些要按照编辑人员制订的选题设计来进行;即使是作者自由创作的作品,也只有符合出版单位的选题开发要求,才有公开出版和传播的机会。这实际上就是编辑人员通过选题的规划与设计,对作者的创作方向给予引导。

  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需要根据编辑人员提供的读者信息,市场需求信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动态信息等,调整自己的创作内容,修改自己的创作计划;同时,编辑人员也要以客观的眼光,对作者因主观上的局限性而产生的内容缺点提出修正建议,对不完善之处作出弥补。这实际上是编辑人员通过各类信息的收集与提供,对作者的创作内容给予引导。

  此外,编辑人员还能从多方面为作者的创作提供帮助。譬如,从读者的角度、出版的角度和社会舆论和法律的角度,对作品作出科学、客观的评价,为作者按照出版要求修改好作品提供重要的价值判断方面的帮助,协助作者解决创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编辑人员在具体的编辑活动实践中,要积极主动地关心、支持作者的创作,努力为作者服务。我国许多老一辈的编辑家在这方面为我们作出了光辉的榜样。

  3.共同目标是为读者服务

  编辑与作者之间的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关系,是在“为读者服务”这个共同目标下自然形成、维持和发展的。

  作者创作稿件,是为了读者的需要;编辑向作者组织稿件并把稿件制作成出版物传播,也是为了读者的需要。双方完全可以而且应该为了这一个共同目标而互助合作。编辑与作者在合作过程中常常会有不同的看法和相异的主张,产生某些分歧或矛盾。如对作品的看法或评价不同,相互的工作风格、交际方式不相适应,等等。如果双方都能从“为读者服务”这个共同目标出发,同志式互助合作关系就有坚实的基础,就容易找到共同语言,互助合作也容易通过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而获得双方满意的结果。

  4.编辑和作者要互相尊重

  为了维护编辑与作者之间的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关系,编辑要牢固树立作者观念,充分尊重作者的人格、学术观点和创作风格,在“为读者服务”的共同目标下,既充分尊重作者的劳动,维护作者的合法权益,又严格按照质量标准取舍稿件,对各种作者一视同仁;既注意向作者学习,热情为作者服务,又敢于和善于向作者表达读者的意见和自己的看法。当与作者产生分歧时,既要坚持原则,又要注意方法,与作者及时交换意见,通过平等友好协商讨论,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同样,作者也要充分尊重编辑,虚心听取编辑的意见和建议;如有不同的看法,要通过平等友好的协商来解决。

  (二)编辑与读者的关系

  编辑人员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关系。读者是精神文化产品的消费者,编辑人员是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者,相互之间以精神文化产品为纽带,形成了密切的联系。

  1.读者是编辑的服务对象

  读者是精神文化产品的消费者,是作者、编辑劳动价值的实现者。没有读者的需要和接受,作者与编辑的劳动就没有服务的目标和创新的动力,不可能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也无法体现价值。所以,以往一直有“读者是出版社的衣食父母”的说法。巴金也说过:“我是靠读者养活的。”

  编辑为读者服务,实际上就是以人为本,就是为人民服务。读者的需求是出版物生产的前提,也是编辑工作的前提。有了读者的需求,才会有作者的创作活动和编辑人员的编辑活动。读者对文化创造与传播的积极参与,是促进编辑工作不断发展的动力。读者是出版物所蕴含精神文化内容的接受者。读者根据自己的工作、学习需要和审美能力,选购蕴含着某一特定精神文化内容的出版物,才使该出版物的编辑工作具有现实意义。读者不购买出版物,出版物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就不能实现,编辑工作也就失去了动力。

  2.编辑要真诚地为读者服务

  编辑为读者服务要强调“真诚”,这就意味着要坚持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损害读者的利益。譬如,读者总是希望能用比较低廉的价格买到比较优秀的出版物,编辑就应该千方百计地为读者提供质优价廉的产品。如果编辑为了追求利润而不顾及读者的购买能力,对出版物过度包装,甚至把劣质品和含有精神毒素的出版物塞给读者,那就不仅损害了读者的利益,而且违反了为读者服务的宗旨。读者一旦感到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就会少买甚至不买出版物,从而造成出版单位产品积压、经营困难,甚至难以生存。所以,编辑必须正确处理与读者的关系,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摆正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位置。

  3.读者是编辑工作的检验者和促进者

  编辑工作的最终成果是出版物。对出版物的内在质量和价值,只有根据读者购买、使用后产生的实际效果,才能作出客观的评判,而出版物的内在质量,叉主要是由编辑工作质星所决定的。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讲,读者对出版物的取舍和评判,就是对编辑工作状况的一种检验。读者的反映不仅能检验出版物质量的高下,而且能有效地促进编辑不断提高工作质量。所以,邹韬奋曾经把来自读者的意见称之为“维生素”。

  4.编辑负有引导读者的责任

  “为读者服务”并不意味着编辑应该消极地迎合读者。编辑为读者服务,是以满足读者的正当需求为基础的。因而,编辑在处理与读者的关系方面应该坚持的原则是:一方面要了解读者、适应读者,热忱为读者服务;另一方面又要引导读者、提高读者,做读者的良师益友。

  一部作品能否为读者接受,既取决于作品的性质和水平,同时也取决于读者的实际需求和审美能力。读者往往根据个人的文化素养、生活经历、价值观念等来理解和接受作品,不同读者对同一部作品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正确地引导读者的消费需求,既是编辑的重要职能,又是编辑的一种社会责任。对于读者的不同需求,编辑应该本着对读者负责、对社会负责的精神,进行具体分析。对他们正当的、合理的、健康的需求,要尽可能给以充分满足;对其中少数人的不正当、不合理、不健康的需求,则要自觉加以抵制,哪怕会一时引起他们的不满也决不动摇。

  (三)编辑是沟通作者与读者关系的桥梁

  出版物的两端,一端是作者,另一端是读者。他们之间虽然不乏个别的联系,但是总体来说是缺乏沟通和联系的。在这种情况下,编辑正好成了沟通两者之间关系的桥梁与纽带。

  1.编辑向作者及时传达读者的需求信息

  编辑和作者共同为读者服务,但是作者与读者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距离。这是因为:作者多是分散的个体,他们进行创作总是按照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未必切合读者的需求;读者是一个复杂的群体,既有不同的知识水平和文化层次,又有不同的兴趣和爱好,更不可能统一地向作者提出自己需要什么样的精神文化产晶。

  因此,需要编辑向作者较全面地介绍读者的意见、要求和建议,以帮助作者创作出读者喜闻乐见的好作品。

  2.编辑向读者及时发布作者的创作信息

  作者的创作情况,一般读者常常也是不了解的。编辑可以通过自己掌握的信息,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如发布新书预告、作者访问记等,将作者的创作情况及时报告给读者。对于

  已出版作品的作者,本着知人论世的精神,编辑也有向读者介绍他们的专业擅长、创作特色、创作过程等情况的义务。随着新作品的出版,常常会有读者以发电子邮件、网上留言、写

  信、打电话甚至登门访问等方式,希望从编辑这里了解有关作者的一些情况。对此,编辑应该在既热情接待、又不侵犯作者隐私权的前提下,给读者作出一些解释、回答,或者负责向作者转达。

  编辑工作离不开作者和读者,又有与他们不同的视角,从而形成了比作者更了解读者需求、比读者更熟悉作者特点的职业优势。编辑在充当沟通作者与读者联系的桥梁和中介的同

  时,也不断地从他们身上吸取营养,充实和提高自己,从而使三者关系不断实现新的良性循环。

  为了充分地发挥桥梁、中介作用,编辑要不断了解和研究读者需求,并据此策划优秀的选题;同时也要不断向作者介绍读者的需求,向作者组织读者迫切需要的作品,并为作者出谋划策,协助作者创作出既能满足读者需求,又能引导、提高读者阅读与欣赏水平的作品。

  出国留学网出版专业资格考试栏目推荐:

  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动态

  出版专业资格考试报名时间

  出版专业资格考试时间

  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准考证打印时间

  出版专业资格考试成绩查询时间

  出版专业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

分享

热门关注

初级出版专业资格基础知识点:书籍刊印资料

出版专业资格考试

初级出版专业资格基础知识点:书刊印制

出版专业资格考试